給街道的回信

給街道的回信

崔允信(獨立電影導演)

[.給「我們」的情書]同時是街坊互訴心情的情書,是在不同社區發生又互相呼應著的故事老街坊們沒有驚心動魄的經歷,但把生活細節娓娓道來,便足以叫人勾起無限想像,正如順寧道的何生所說,他們都是街道上長大,自然都會「醒醒目目」,又如片中引用雅各布斯言,有些事一定只有通過不是你親朋好友,對你不承擔任何正式責任的人才可教只可惜今天香港是一個浪漫不起的城市,不要說想跟情人重遊十幾年前舊地是註定徒然,最近帶領一班中五學生在灣仔拍攝,他們竟慨嘆中二那年食午飯的餐廳都已消失,找一個有份量的菠蘿包都要跑到天后,他們的短片最後完結在電車路旁一個女孩孤獨地啃著一個多層包裝底下輕飄飄的菠蘿包。

這是一個足足十年的紀錄,看到一個本來對種種自然生態都充滿興趣和知識少年嘉和,長大後成了一個大電訊公司推廣員,每天在冷漠的屋邨中穿梭,反過來羡慕做裝修的舊區街坊,可以跟一同工作的人稱兄道弟,自己只可以跟沒有感情的同事談無聊的事。一隻貓生下一群貓仔把一條街的店連繫起來成行成市不但不會有惡性競爭,而可互相幫忙老印刷工場的陳生淡淡地訴說自己工作,不亢不卑地告訴大家自己收費最貴但品質最好嘉咸街菜檔的檔主每一條菜都認真地處理……他們有尊嚴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連在深水埗經營文具店信耶穌的馮太,都比今天主流基督徒包容,吃著鄰拜過神的茶葉他們工作時容得下小孩和貓,也可自豪地向著鏡頭說他們的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份他們不是商業世界中一式一樣的螺絲。互相協商及自主規劃,在一條街上呈現了多元的面貌。

街坊們不煽情地訴說著常掛在香港人口中的發展跟他們都無關,慢慢地,他們無可避免影響一個又一個有力的空鏡,本已足夠令人動容及反省所以片初看見他們對社會的批判,總覺得那些時候他們太自覺,聽見他們帶點結巴地讀著學者們的理論,也好像格格不入但,後來看到巿建局中人的嘴臉May姐絶食抗議報紙檔在深夜無人時被投訴阻街到最後警察無理地拘捕和平表達意見的關注組的成員,明白這些街道不只要寫一封讓我們明白它們感覺的情書,而是要寫一封讓我們作出回應的信前利東街商戶及住戶徐先生讀完馬國明的節錄後,鏡頭回到徐先生身上,他用自己的語言簡單地詮釋了馬國明的理論,「五、六十年的對抗逆境的能力高於現代的人,皆因當時的人可以在街上隨處坐,小朋友也可再街上四處跑,不像今天全都是金笸籮」說到底,這些理論都是從這群生活在街上的人身上提煉出來,電影讓我們能以生活以外另一角度去關心他們,但也僅此而已,接下來是要行動,只怕,會如前灣仔利東街項目重建戶甘太所說,我們會連去承擔的權利都拿走。

今天走進一間位處銅鑼灣比較貴價的雲吞麵,從顧客和老闆的口中得知G.O.D已搬走,而這家麵店也捱不住街舖的貴租要搬到商場的十二樓顧客們埋怨銅鑼灣的街道已不再屬於她們一直以為在發展中得益而努力賺錢追求中產生活的香港人,住在商場上的小單位,在未培養出品味之前,已失去了生活壓迫愈來愈大,醒覺的人可望愈來愈多,三個小時的觀影過程裏,不斷地令人反省自身的處境,把它寫下來就像是給街道的回信。

最後回應片中的一個問題,我相信來得及的。